{{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漂鳥的故事]
把夢想放在國際的香草健康事業
專訪奇香妙草國際有限公司何嘉祿、洪奇妙
十幾年前,當何嘉祿嘗試從業務員跨入農業之初,在看過田尾的花農經營整片的花海後,興致勃勃地找了塊土地委託園主種下三分地的玫瑰花田。對於種出漂亮的玫瑰每周必須噴灑一次農藥的情形還渾然不知的他,仍然將玫瑰花的印象停留在美麗的外表。在見識農民用藥的嚴重性後,當下就決定要種不噴藥的玫瑰。於是他四處去找尋種植玫瑰的農民,並且組織了「土庫香草產銷班」,在興趣驅使的情況下,堅持要種植無毒的「有機玫瑰」,自己當然也心知肚明遭到蟲咬的瑕疵玫瑰是沒有機會進入拍賣市場的,使得他成為唯一種了花卻又不把花送進拍賣市場的花農。
第一份種花的收入是人際關係
為了獲取種植玫瑰的專業知識,何嘉祿馬不停蹄地跑遍全台灣專門研究玫瑰的單位,勤跑之後中興大學的朱建鏞,屏東科大的陳麗鈴教授都把何嘉祿當成了常客。何嘉祿還拜訪過當時人稱「余大班」的玫瑰界先進,俞大班專攻「黛安娜」品種的玫瑰花市場,在氣溫較低的烏來山區設有種苗場,使之成為全台灣最大的玫瑰產銷集團,經驗上一定有可取之處。而為了鑽研育苗的技術,不願意使用生物賀爾蒙製劑的何嘉祿,甚至是遠在國外的研討會都會去聽。策略上還把自己限縮在最喜愛的芳香玫瑰之栽種,但這麼一來俗稱「莿馬」(學名: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英名:Chillie thrips)等有害昆蟲更是多得難以應付。
當時還沒結束業務員生涯的何嘉祿,每天四五點起個大早,將玫瑰採摘打包,在前往斗南上班途中把花送到花店去寄賣。但三分地生產的花畢竟是多到讓他消化不完,於是玫瑰鮮花巧妙地成了他從事業務工作的公關幫手,餽贈給客戶,使他在業務工作上無往不利。啼聲初試玫瑰的種植,雖然沒有讓何嘉祿賺到錢,但卻賺了很多人際關係。雖然最後還是發現台灣的環境條件不夠適合高品質玫瑰的栽種,就這樣四五年後慢慢的把經營方向轉到香草植物的栽種。
整合既有優勢成為獲利方程式
過去種田除了靠自己努力、靠老天賞臉還要靠盤商願意幫你銷售,從施振榮「微笑曲線」理論中,何嘉祿頓悟了自己在經營農業上的風險,於是跳出原物料的生產轉為發展香草的加工產品,遂成為在市場上生存的一條必然取徑。而當年市場上水果醋和雜糧醋正風行,香草醋還是個處於等待開拓的區塊,於是香草醋就成了「奇香妙草」切入市場的第一款產品。
妻子洪奇妙娘家在南投剛好就經營檜木精油萃取工廠,香草這類富含油脂的作物也非常適合「水萃法」萃取芳香精油,比起「CO2法」或「超臨界萃取法」,水萃法的萃取品質優異許多,產品研發的觸角自然而然的伸向了這個層面。整合既有的生產條件,成為「奇香妙草國際有限公司」在市場上競爭的獲利方程式。
奠基健康事業的香草產業
何嘉祿帶領我們看著照片細數他沿著玫瑰培育、香草栽種到完整的香草產業所組成的脈絡。已經有國際經營基礎的「奇香妙草國際有限公司」,從公司的命名取自女主人洪奇妙的本名,就可以知道這是個多麼有故事的產業。目前,公司有三成左右的產品銷往海外,主攻日本市場。除了營運「奇香妙草」的產品,在虎尾若瑟醫院附近開設了一家生機飲食餐館推廣香草健康飲食,另外入股精油萃取工廠,計畫中正準備跨足經營「老師傅腳底按摩」館,當然芳療師用的正是自家生產的精油產品。「即使我不是最好的,我只想跟別人不同,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存活。」經營產業頗有心得的何嘉祿這麼說道。
產學合作最大的好處是知識分享
十年前,在台灣農政單位還不太重視香草是個新興產業的時候,默默奮鬥的何嘉祿雖然偶有農學院教授的幫忙,也結合了留日的園藝家游次雄老師等同好,但仍然顯得有些孤單。在一次邀請台南區農改場黃山內場長,到自家位於元長的薰衣草田參觀,沒想到親眼所見後撼動了原本不看好香草產業的農業專家。隨後有台南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元聰前來收集香草品系並收錄到「台灣香草植物品種圖鑑」中。之後陸續又得到台中農改場張隆仁副研究員的協助。終於在台南區農改場的大力支持下風光的成立了協會,農民團體和農政單位的正式接軌,意寓著產業獲得政府的重視和技術奧援。
西方使用藥草的方式是單方,而中醫對藥草的觀念則是複方。何嘉祿把事業合作的研究夥伴,擴展到中醫養生和診療方面的應用,於是和中國醫藥大學中藥所所長張永勳開始交流。一心想要跟別人不一樣的何嘉祿選擇了和研究單位合作,深信產業知識必須隨著投入的時間成長才算是種進步。這樣的決定很快的得到了回饋,1994年台灣大學張祖亮教授指導研究生陳怡如研究「甜薰衣草齒葉薰衣草與‘Rex’迷迭香之扦插程序對移植盆栽的生長反應」;同年大葉大學游銅錫教授指導的研究生針對「三種台灣迷迭香精油成份及抗氧化力之研究」;台中農改場也聚焦在國際間價格昂貴的香蜂草(學名:Melissa officinalis L.;英名:Balm)做了袋茶、沐浴包、SPA精油、純露與面膜等應用做研究。這類學術研究都是在何嘉祿提供研究素材下合作完成,而何嘉祿也在過程中得到研究成果第一時間的分享。
深入香草的國度,汲取鄰國產業芬芳
日本北海道富良野以引進栽種薰衣草,成功的發展了當地的觀光和香草產業。除了組團到日本取經,三年前也透協會對協會的交流,邀請富良野觀光協會國際觀光中心執行長浦田吉來到台灣訪問,當執行長慢步在尖石鄉的山坡參訪薰衣草田時,問了在場的人都尷尬的一個問題:「我怎沒看到薰衣草?」,浦田執行長的疑問點出了台灣香草產業長期以來最大的弱點,業者重視高獲利的觀光休閒業,反而忽略了辛苦且獲利淺薄的農場經營,而農業才是整個產業最基礎的實力。
有了協會組織,產業對產業間的交流變得容易許多,為了明瞭台灣香草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何嘉祿開始走遍全世界各個主要香草產地。當他來到新疆,新疆有六個種植香草的兵團,發現這裡所生產的薰衣草是含脂量60%以上,甚至是62、63%的優良產地,產區遼闊農業地景也相當優美,但萃取技術和乾燥的經驗則不如台灣。
越是深入世界各個香草產地,何嘉錄越清楚產業布局的下一步該怎麼走,也印證自己心中的想法:許多守在自己產業微小世界那種「家有蔽帚,享之千金」的心態是不能長久的,品質不好、產量不夠或者只圖短暫觀光利益,都無法在國際市場競爭。世界這麼大,我們終究要走出去!